当前位置: 首页>>党建工作>>学习专栏>>正文

对“中国梦”的通俗理解

2015年11月24日 08:18  点击:[]

作者:李颖 日期:2015-11-04

2012年11月29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《复兴之路》展览时正式提出“中国梦”一词,并将其定义为“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梦想”。在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一书中,共用了7篇文章专题对“中国梦”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诠释,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,习近平将“中国梦”的具体表现表述为“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、人民幸福”,笔者认为,如果把“中国梦”说得通俗一点,就是“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”。

“中国梦”不仅仅是理想、是目标,也是现实,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。只有把“中国梦”的实现,体现在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一件一件具体事情上,才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这个梦的好处,是真实的、可以实现的,感觉到这个梦和他们有关系,愿意为实现这个梦而付出、去奋斗。由此,这个梦也才能真正成为凝聚人民、激励人民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。邓小平同志当初之所以要用“小康”这个概念来表述我们的目标,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使每个老百姓都过上更加富裕、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,正是基于这个认识。

习近平强调,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”“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,期盼有更好的教育、更稳定的工作、更满意的收入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、更舒适的居住条件、更优美的环境,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、工作得更好、生活得更好”。实质上,“中国梦”已经把国家、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,近代以来,中华民族经历的磨难和抗争表明,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,国家好,民族好,大家才会好,“中国梦”是国家的梦、民族的梦,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。

然而实现“中国梦”的道路是漫长的,面对当前群众不断提升的生活期待和多样化、多层次的的生活需求,我们的国力财力是有限的,因此,政府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应该发挥好保基本、兜底线的作用,也就是要在义务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,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,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,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提出了“守住底线、突出重点、完善制度、引导舆论”的工作思路,为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。“守住底线”就是要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,织牢民生安全网的“网底”;“突出重点”就是要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;“完善制度”就是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;“引导舆论”就是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。这按照这个思路,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将更加科学有效、扎实稳步向前推进。

“中国梦”,是对改善生活的渴望。千百年来,中国老百姓企盼的就是“过上好日子”,能够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的社会,必定是一个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的社会。这些年来,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、社会保障网初步建立,还是医疗、教育等方面不断向前的改革,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,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,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,这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“大民生”观,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了发展成果,如果要为“中国梦不是空中楼阁”找一个支撑点,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。

“中国梦”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,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。具体来说,就是要不断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。共同富裕,公平正义,民主法治,自由平等,清正廉洁,诚信友善,文明和谐,天蓝水净,世界和平……十八大报告在这些方面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,都反映了老百姓的愿望。到2020年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,我们这个历史悠久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,人民富裕程度将普遍提高、生活质量将明显改善、人民将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、具有更高文的明素质和精神追求,笔者认为,这一切都可以浓缩成一句通俗的话,就是“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”。

——信息来源:贵州基层党建网

关闭